在成长中教学,在教学中成长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马丽娜
我有幸参加了学校教研室安排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和魏静老师就同样的教学内容——李清照的《醉花阴》进行同课异构, 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研究的目的。我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同课异构课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以下就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践中谈谈自己的一点体悟。
在成长中教学
以前的教学备课有很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容易受一些所谓的优秀教学设计的影响,本节教研课我在备课时首先想到的是学生,我这节课所面对的学生同以往不一样,不需要参加高考,因此我的主导思路是调动激发学生阅读诗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指导学生如何理解词意,教学步骤如下:首先我通过自己所储备的知识引导学生应注重常识积累再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李清照,这样安排我有两个目的。一,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她们学习;二,故事的了解为以后学生分析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奠定基础,让她们以“知人论世”法去解读。其次,我通过抓关键词法引导学生抓住并分析理解词人的“愁”之长之浓。最后还充分利用幼教班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她们在理解词人身世与情感的基础上,用舞蹈的方式传达演绎词人的愁意。并布置课后作业给学生要求运用课堂上分析词作的相关方法去解读词人后期创作的《声声慢》。整个教学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知“愁”之因,析“愁”之情,传“愁”之意三个方面。教学中注重分析学情,因材施教,用自己的激情与感染力去影响学生,教学效果显著,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成长
自我感觉还不错的一节课,但是课后调查学生以及观看课堂实录,我发现仍有许多值得反思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两个“高估”
高估了学生自觉学习文本的能力和主动性,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我变常规的“解字释义”环节为让学生“质疑问难”,结果在学生未在课前充分预习词作,导致这一本身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环节失去了实际意义,也为后面“析情表意”的环节的顺利高效开展埋下了隐患,导致一小部分同学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探究学习中。
高估了学生课堂上“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舞蹈的形式传达出来本应是本节课的一个设计亮点,却因未提前布置此项任务给学生,又未给准备时间,导致学生表现不理想。
二、一个“习惯”
跟魏静老师的课堂语言一比较,我的课堂语言虽然有激情但是缺乏美感,而且养成了一个爱追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无实际意义又很啰嗦的不良的提问习惯,现在我已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语言的必要性。
“在成长中教学,在教学中成长”是我本次参加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最真切的感受。我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重反思,重运用,我的教学生涯将会别有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