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道出了情感在作品中的重要性。这个论述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艺术的研究领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课,应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应是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激越的情感营造美的氛围,以真、善、美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达到创造性思维的飞跃。由此可见,“以情激情、启迪灵性”是语文课堂的灵魂。那么,情感在教学艺术中的作用有哪些表现呢?
—、情感赋予语文教学活动以生命活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辍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义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他不仅闸释了作者主观情思要贯穿于作品之中的道理,而且还悟出了情感在作品欣赏中的显要作用。例如,教学《小镇的早晨》,由于学生跟文中所写的江南地域相距较远,再加上缺乏生活体验,就很难进入江南水乡早晨安静、热闹、忙碌的情境中,更难以产生心灵的碰撞。这时,营造情感氛围就相当重要,具体做法可分为四步:
第一步是精心设置导语,创设情感基调以引发想象。比如,在授课伊始,饱含感情地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水乡歌》吗?你们还知道江南水乡有什么景色?”学生纷纷发言:大大小小的拱桥,弯弯曲曲的小河,撒网的渔人,成群的水鸭……正当学生浮想联翩的时候,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诗句描绘几种江南景色,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诸如此类,足以见证导语在诱发学生情感,使其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步是通过朗读来渲染情感。指导朗读,应抓住情感核心,才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小镇的早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宜于朗读。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边读边想像,如“河面闪烁着一片片银鳞”“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漂过”。通过自读自悟,学生已见小镇的美景,再朗读品味,抑扬顿挫,流连其中。
第三步是抓住重点语段,体味意境。在教学中,要以再现文中的形象为途来体验情境。在《小镇的早晨》里,“安静”是最富有意境的段落,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水乡早晨的恬淡、安静、诗意之后,还可启发他们把文字符号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想象图中之境,体味景中之情。
第四步,通过析理使情感得以升华。引入意境、体会文章情感仅仅是语文教育的初始阶段,要激发学生更深沉的情感就不能没有理性的认识。文章中的议论语段是画龙点睛之笔,它使主题得以深化,也使文章情感找到归宿。学生对文章意蕴的领悟和消化要靠教师的引导与分析。
二、情感激发手段越得当,教学效果越好
任何一堂高质量的课都是情感的自然体现,从中可以窥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评价。教师的情感越浓烈真挚,其感染力就愈大,其教育作用、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同样,学生情感投入越多,课堂效率就越高,为此,可引用以下几种激发情感的手段:
1.创设情境,触发感悟体验。教师要借助生活和情感经历创设情境,使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教学《夜宿山寺》,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诗人在晴朗的秋夜登上顶楼,在皎洁的月光下,闪烁的星星仿佛伸手可摘,“危楼”之高,使诗人由此发出“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惊叹。这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夜宿山寺》这个故事写下来。
2.借助身体语言,形象再现。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要重视表情、手势等身体语言的作用。如教学《意大利的爱国少年》,少年虽然贫穷却把钱给掷回去,“跳下床,站直了身子,大义凛然地说道:‘你们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斩钉截铁的态度、挺直的身躯、愤怒的目光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少年的爱国热忱,产生祖国的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尚情感。
3.模糊描述,诱发联想与想象。“诗言情”,体味诗意其实就是诗情体验。大多数诗歌都具有模糊美,这种模糊决定了诗情的复杂性。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将诗歌中的模糊意象讲得如何仔细透彻,表述得怎样明晰精确,而在于为学生对诗歌的模糊体验感悟指出一种导向,即进行恰当的情感调控。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句,被后人誉为描写西湖的千古绝唱。诗句之所以具有如此吸引人的艺术魅力,与其所表现的意象能传达给读者一种生动、丰富的模糊美不无关系。作品的模糊性,既给学生的学习以极大的诱发性,又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之,课堂上感动学生的是情感,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感。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意义,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向四十五分钟课堂要到效益。
|